一、概念
因果图用于描述系统的输入输出、以及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因果关系、输入和输出之间的约束关系。
因果图的绘制过程是对被测系统外部特征的建模过程。根据系统输入输出之间的因果图可以得到判定表,从而规划出测试用例。
因果图和判定表两种方法在实际使用中结合紧密,往往同时使用,此时可以理解因果图为判定表的前置过程。对于一些简单的系统,
或输入与输出已经非常明确的系统,判定表可以单独使用。
因果图需要描述下面的一些关系:
1.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果图的表示中输入与输出间的因果关系有四种:
1)恒等关系:当输入项发生,会产生对应输出,当输入项不发生时,不会产生对应输出。
2)非关系:与恒等关系相反
3)或关系:多个输入条件中,只要有一个发生,则会产生对应输出。
4)与关系:多个输入条件中,只有所有输入项发生时,才会产生对应输出。
对应的因果图表示方法如下:
图1
2.输入与输入之间的约束关系。因果图的表示中输入与输入之间的约束关系有四种:
1)异:所有输入中至多一个输入条件发生。
2)或:所有输入中至少一个输入条件发生。
3)唯一:所有输入中有且只有一个输入条件发生。
4)要求:所有输入中只要有一个输入条件发生,则其它输入也会发生。
对应的因果图表示方法如下:
图2
二、应用
1.实施步骤:
1)标识输入和输出
逐项分析测试子项的测试规格,找出其中的输入和输出并标识出来,其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输入需要包括外部消息输入、内部预置的用户状态、数据配置等所有对系统输出有影响的因素;
2.输入和输出项只涉及两种取值的,可以只做为一个标识出来。若输入项涉及多种取值,每个取值需要作为一个输入标识出来;
3.标识符可以自己确定,但输入与输出需要独立标识。
2)画出因果图
1.根据特性测试需求分析和SRS等参考文档,针对每项测试子项的测试规格,分析输入与输出之间,输入与输入之间的关系,
根据这些关系,画出因果图。
2.由于语法或环境限制,有些输入与输入之间,输入与输出之间的组合情况不可能出现。为表明这些特殊情况,在因果图上用一
些记号表明约束或限制条件。
3)将因果图转换为判定表
1.将输入和输出分别填入条件桩和动作桩,并在条件项填满输入的所有组合,若输入有n项,则组合的列数应为2的n次方列;
2.根据因果图中的输入条件约束关系,对不可能出现的输入组合,在动作项上做出删除标记;
3.根据因果图中的输入与输出的因果关系,在动作项上标出对应的动作结果。
4)简化判定表(可选)
简化判定表是将相似规则(表中的列)进行合并,以减少测试用例,但是会损失测试用例的充分性。
简化的过程:找出判定表中输出完全相同的两列,观察它们的输入是否相似,例如只有一个输入不同时,说明不管该输入取何值
输出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该输入对输出是无影响的,因此可以将这两列合并为一列。
5)生成测试用例
简化后的判定表的每一列可以规划为一个测试用例,它的输入和输出一目了然。
2.案例:
因此方法工作实践中从未使用过,所以暂不添加案例,待以后有了工作实践后再补充。
3.实际应用:
通过画因果图能更好的让测试人员了解需求,看懂需求,并更快的生成判定表,因此因果图法通常作为一种辅助方法。
当能很快得到判定表时,就不需要使用因果图了。只有当处理过程过于复杂,不太容易看清时才会使用因果图。
三、总结
此方法普遍适用于各种类型特性的测试设计。
优点:
1.充分考虑了输入条件之间的组合,对组合情况覆盖充分。
2.最终每个用例覆盖多种输入情况,有利于提高测试效率。
3.设计过程中,对输入条件间的约束关系做了考虑,避免了无效用例,用例的有效性高。
4.能够同时得出每个测试项目的预期输出。
缺点:
1.当被测试特性输入较多时,判定表的规模会非常大。
2.输入之间的约束条件不能有效区分输入是否确实需要进行组合测试,会造成不需要组合测试的输入做了组合,从而产生用例冗余。
说明:
前面已经提到特性输入多时,会造成因果图和判定表规格庞大。考虑到每个特性可以细分为若干功能流程,而这些功能流程都有
自己各自的输入,功能流程间的输入是不需要进行组合的。因此,为了简化工作量,在应用因果图方法前建议对特性进行尽可能的
功能流程细分,然后再对每个功能流程采用本方法。
注:
因果图:日本东京大学教授 石川馨于1953年提出。又叫特性要因图、要因分析图、树枝图、鱼刺图、石川图。
我特别想研究下这个工具(方法),是怎么推广到软件测试领域的。还有欧美的那些做测试的歪果仁儿们 他们在测试实践中是怎么用这个东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