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登录 | 注册 | 帮助  

您的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正文

影响2023年信息通信行业的二十大趋势

发表于:2023-01-11 作者:包建羽 来源:通信世界网

进击、再出发!辞旧迎新之际,正是探问前路发展时。2023年是“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哪些技术趋势将引领产业发展?哪些产业趋势将影响行业走向?通信世界全媒体推出2023年信息通信行业趋势展望,纵论产业走向、共谋市场机遇,为2023年ICT产业发展助力。

趋势一:数字经济加快释放潜能,赋能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随着社会数字化转型的逐步深入,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并加速转向深化应用、规范发展、普惠共享的新阶段,数字经济也由经济的组成部分转变为经济发展的引领力量。

预计到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将超过52万亿元,产业数字化发展进入加速轨道,各行业数字化转型成效进一步显现。5G、云计算、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数字技术可实现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融合,通过数字技术实现创新驱动,以产业数字化助力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这将在2023年赋能千行百业中发挥关键作用。上述数字技术正处于系统创新和智能引领的重大变革期,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集成创新和产业部署,颠覆式、前沿性、集成化的新产品相继出现,数字核心技术领域竞争将更加激烈。

趋势二:5G进入成熟期,规模化发展期待破局

2022年,全球5G网络的建设速度不断加快,截至2022年11月底,全球已经有90个国家和地区的237家运营商宣布提供5G服务。中国累计开通了228万个5G基站,所有地级市的市区已经实现了覆盖。我国5G行业应用进入了规模化发展的攻坚期,5G正在工业、医疗、教育、交通等多个行业领域发挥赋能效应,形成多个具备商业价值的典型应用场景,已覆盖国民经济97个大类中的40个,5G应用案例累计超过2万个。

2023年,5G行业应用拓展仍面临三大挑战,即价值、成本和融合。目前5G应用的价值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还需要进一步挖掘;重点行业的应用进入增长阶段,需要加快规模化发展;5G与行业的融合还面临一些挑战,现在需要把已经成熟的案例从标杆企业推广到整个行业。未来,5G发展还需拓展行业广度、加深业务深度,加强跨行业融合标准体系建设,构建面向行业的5G融合产品体系。

趋势三:5G专网市场有望加速放量,牌照发放或是关键

5G专网是垂直行业推动5G应用创新、拓展生产效能、加速数字化转型不可或缺的手段。在产业各方的共同努力下,5G专网设备已基本成熟并全面应用落地,5G行业虚拟专网数量已超过1万张,5G应用已覆盖国民经济的40个大类,并在工业、医疗、教育、交通等多个领域逐步推广。

展望2023年,5G应用领域将进一步从基础连接、外围辅助环节向生产中心环节拓展,随着配套政策的落地实施,2023年5G示范项目数量将保持高位增长。以运营商主导、多主体参与的5G专网生态体系将进一步完善。202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宣布中国商飞获全国首个企业5G专网的频率许可,用于在其工厂进行5G连接,使企业能够把握资源并部署自己的网络。伴随建设成效日益显现,这将进一步提高用户对“5G+工业互联网”的认可程度,使未来面向行业龙头企业发放更多5G专网频率许可成为可能,5G专网市场规模有望加速放量。

趋势四:加速构建数字底座,千兆光网促进经济发展

目前,我国已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固定宽带网络,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均已实现光纤网络全面覆盖。千兆光网构筑数字智慧底座。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有110个城市达到千兆城市建设标准,约占所有地级市的三分之一。千兆智家发展,网络底座演进先行。在技术方面,千兆光网正在从F5G向F5G-A演进,持续提升增强宽带、全光联接、体验保障三方面性能,新增绿色敏捷、感知可视、可靠确定三方面网络特征。FTTR是千兆光网络运力底座向用户侧进一步延伸,实现用户侧千兆无缝覆盖的重要技术演进方向,2023年业界将协同加速推进架构、关键技术方案收敛和标准化。

推进应用创新和渗透赋能是千兆光网未来发展工作重点。当前千兆光网技术应用方案在部分应用场景中取得良好效果,未来将把更多千兆光网应用技术方案在行业内推广,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FTTR是运营商拓展智家业务的重中之重,随着家庭用户对安防问题越来越重视,智能安防成为运营商的新蓝海,智家业务也在向着场景化、智能化、差异化服务推进。数字技术与生物技术融合也为千兆智家业务模式拓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趋势五:工业互联网国家级标准有望陆续出台,产业发展迈向新阶段

2023年,《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进入收官之年。可以预见,到2023年底,工业互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将进一步完善,融合应用成效将进一步彰显,技术创新能力将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生态将进一步健全,安全保障能力将进一步增强。工业互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量质并进,新模式、新业态将得到大范围推广,产业综合实力将显著提升。

同时,随着2022年3项国家级标准出台,预计2023年工业互联网网络、平台、安全等领域将会出台更多国家级标准,进一步完善标准体系。不过,随着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进入新阶段,设备联网、企业上云等情况日益增多,安全风险随之加剧,对网络安全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工业互联网安全仍面临着工业企业网络安全意识不高、技术防护能力不足、安全监测能力不强、网络安全产业支撑不足等问题,工业互联网安全问题形势可能更加严峻。

趋势六:5G持续演进,将走向云网融合、算网一体

如今,5.5G已经开启标准化的进程,3GPP将通过R18、R19、R20版本定义5.5G技术规范,持续丰富5.5G的技术内涵。随着R18首批课题的立项,5.5G技术研究和标准化进入实质性阶段,确立了R18将面向eMBB持续增强的方向,预计将兑现实现十倍能力提升的目标。未来的R19和R20版本,将面向新业务和新场景持续增强,人工智能、全双工、绿色节能网络、XR、针对可穿戴设备等的5G物联网、5G卫星通信、5G车联网、直连通信以及智能终端的增强型宽带业务,都将在之后的标准规范中持续演进。在架构层面,5.5G网络将充分考虑云原生、边缘网络、移动算力感知和调度以及“网络即服务”理念,持续增强网络能力并最终走向云网融合、算网一体。

趋势七:6G原创技术研究加速,卫星互联网与地面蜂窝系统走向融合

我国6G原创技术研究不断推进,产学研各方加速成果转化。当前以6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成为全球创新的焦点,我国IMT-2030推进组启动了6G原型系统的测试,包括太赫兹通信、通感一体化、智能超表面、分布式自治网络和算力网络,推动6G研发走深走实。6G顶层设计及端到端的技术体系初步形成,我国提出的6G愿景与需求也为业界广泛认可。

2023年,我国将在6G、算力网络、卫星互联网、下一代人工智能、元宇宙和量子信息等影响重大、创新活跃的领域积极开展原创性技术研究,并通过建设6G试验系统、算力网络试验网、网络智能化开放创新平台等大型信息通信技术创新试验装置,助力产学研协同创新并加速成果转化。6G星地融合关键技术将实现卫星与地面蜂窝通信有机融合,2023年产业将逐步开展地面测试和星地联试等工作。

趋势八:算力网络借力上“青云”,算力共享将惠及更多行业

随着算力网络概念深化培育、加快推广,“以网强算,以算促网”的产业共识深入人心,现阶段“算力网络”不再局限于狭义的计算能力,而是集“算力、存力、运力”于一体的新型生产力。2022年2月,“东数西算”工程全面启动,为我国算力网络发展注入最强劲动力。以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算力产业快速增长,我国算力产业规模将持续壮大。

以“东数西算”为引,2023年随着相关行业部署逐渐深入,算力共享将惠及各行各业,算力基础设施的网络化将取得实质性进展;需求日益旺盛,推动算力规模进一步扩大,预计至2023年底,全国数据中心总算力将超过200EFLOPS;智能算力优势凸显,据预测,未来新增算力中智能算力将达到70%~80%;边缘计算跟随5G、工业互联网建设加速推进,放眼行业应用,“5G+边缘计算”的工业智能算网将迎来起步阶段。

趋势九:实现自主创新安全可控,“国家云”继续高歌猛进

当前国内云计算发展受国内外竞争形势变化的影响,自主可控、数据安全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产业格局由此发生巨变。以自主可控、安全可信为优势,以天翼云为代表的“国家云”近年来实现了市场份额的迅猛增长。天翼云连续4年在公有云IaaS市场份额位列第二。

目前来看,“国家云”主要由运营商主导,央企参与。而互联网厂商在政企服务领域的话语权或将面临挑战,特别是在国内加强数据安全、隐私保障的背景下。“国家云”如果成为各地政府推行的样本,对于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头部云服务厂商来说,短期内确实形成了一定压力。2023年,以“自主可控、安全可信、普惠服务、云融数智、绿色低碳、生态开放”为优势的“国家云”,将继续统筹开展科技创新、设施建设和安全防护体系部署,服务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大局。

趋势十:物联网产业价值进一步提升,健康设备市场价值预计迅猛增长

2022年我国成为了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实现“物超人”的国家,截至2022年11月底,三大基础电信企业发展蜂窝物联网终端用户18.18亿户,已超出移动电话用户数1.34亿户,占移动网终端连接数的比重达51.9%。同时也应看到物联网平台市场持续“洗牌”,2022年下半年,谷歌、博世、IBM、爱立信等企业巨头陆续宣布关闭或出售其物联网平台,而平台价值低、缺乏规模效应是其退出的主要原因。

2023年,预计全球将有超过430亿台设备连接到物联网上,它们将生成、共享、收集数据,并帮助人们以各种方式利用数据。数字孪生和元宇宙这两大非常重要的技术将融合在一起,以更好地促进行业的发展。物联网安全也备受重视,2023年以后物联网设备的数量将呈爆发式增长,企业、设备制造商和安全专家应加强合作,应对“恶意攻击者”,最大限度地减少其窃取宝贵数据的机会。2023年,物联网健康设备的市场价值将迅猛增长,物联网治理和监管更受重视,欧盟预计将出台法律,要求智能设备制造商和运营商遵守更严格的规则,包括如何收集数据、存储数据以及保护数据安全等,而这只是在世界各地实施的一系列新法规中的一部分。

趋势十一:互联网巨头发力产业互联网,数实融合催生产业新业态

随着消费互联网进入增长“瓶颈期”,互联网行业的to C存量市场已经趋于饱和,想继续发展就要有新的突破。互联网巨头争相发力to B领域,纷纷以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为抓手,将数实融合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数实融合是数字经济的关键落脚点。如今互联网巨头顺应趋势,深耕数实板块,将消费互联网时代的技术积累与传统企业进行了有机融合。数据带来的价值洞见和驱动能力,以云为核心构建的广泛存在的敏捷能力,二者叠加构建起数云融合能力,这将成为企业推动“业务数字化,数字业务化”的新价值增长引擎。2023年,互联网行业大概率结束负增长,主要企业将“脱虚向实”,进一步发力产业互联网领域,将消费互联网时代的技术积累与传统企业有机融合,推动数据、技术要素为实体经济注入新动能,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

趋势十二:元宇宙“飞入寻常百姓家”,数字人或成企业标配

经历了前两年的“爆火”,2022年元宇宙进入了相对务实的阶段,随着冬奥会等赛事活动的举办,元宇宙应用展现出独特的魅力。虚拟数字人纷纷亮相、2022北京服贸会首推元宇宙专馆、元宇宙创新发展计划陆续出台……2022年元宇宙不断在互联网语境里出现,在消费硬件、内容生态、基础设施方面取得了阶段性进步。

2023年是元宇宙产业局部的关键之年,随着行业应用大门逐渐打开,2023年企业将全力以赴抢占虚拟世界高地,推动元宇宙与“数字孪生”巧妙“联姻”,加快新型AI技术与虚拟现实交互能力融合发展,有望促进元宇宙在数字人、3D渲染等应用上实现多点突破。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元宇宙有望在电商、金融、医疗、教育、政务等领域迎来应用爆发期;以实际价值为导向,元宇宙工业应用将越来越受到行业关注。

趋势十三:“第二曲线”更进一步,数字化业务成三大运营商重点发力“赛道”

2022年上半年,得益于云计算、数据中心、算力网络等新兴业务快速拓展,三大运营商发力数字经济,“第二曲线”表现抢眼。中国电信产业数字化业务收入完成589亿元,在增量收入中的占比接近50%;中国移动数字化转型收入达到1108亿元,成为推动中国移动收入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中国联通产业互联网实现收入369亿元,贡献了72%的新增收入,成为业绩增长“第一引擎”。

2023年,围绕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以及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智能化,三大运营商数字化业务将呈“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之势,深耕拓展各自特色业务,发掘数字化转型带动收入增长的内生动力。以5G、云计算等技术为抓手,利用好先导布局优势,三大运营商将着力拓展应用场景,致力于提供从终端到网络、从云到软件服务的一体化解决方案,联合产业上下游,共同构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信息服务体系。

趋势十四:“崛起”还是“沉沦”,2023年广电迎来发展关键期

在拿到5G牌照后,中国广电在5G网络建设以及赋能行业应用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截至2022年9月,除港澳台以外的全国31个省(区、市)全部开通广电5G网络服务,标志着中国广电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整合与广电5G建设一体化发展实现了新突破。中国广电与中国移动积极推进5G网络共建共享,着力打造700MHz5G网络,目前双方已共建共享5G基站85万个。目前,中国广电的192号段用户已经超过了500万户,有超过500款的5G手机支持700MHz频段。

中国广电“崛起”或“沉沦”,2023年将是关键时期。其他3家运营商均在数字化道路上越走越远,推动5G赋能千行百业规模化落地。作为第四大运营商,中国广电在赋能产业数字化转型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中国广电在to C业务方面还有待拓展用户,在to B领域还需要进一步扩大和丰富5G的行业应用场景。未来,中国广电还需要找到更符合自身定位的5G应用,不断深耕矿山、养老、教育、政务、工业互联网、应急广播、智慧固边等领域,充分发挥文化数字化优势和700MHz黄金频段技术能力,以高效能的5G网络服务千家万户、千行百业。

趋势十五:移动转售十周年,虚拟运营商进入物联网转售“新赛道”

过去十年,虚拟运营商经历了从试点到正式运营,再到业务全面铺开的过程。虽被寄予厚望,但并未能改变行业格局。截至2022年6月底,移动转售在网用户规模为8007万户,较2021年底减少1011万户,移动转售行业收入累计为20.7亿元,同比增长16.9%;但收入实现正增长的企业数量为22家,较2021年减少7家。这与三大基础电信运营商十几亿用户数以及上千亿元营收相比,微不足道,通信行业格局的决定因素还是掌握在电信运营商手里。

物联网一直被认为是虚拟运营商的“新出路”。2023年初,首张物联网转售牌照正式发放,移动转售企业正式迈入物联网转售“新赛道”。相信将有越来越多的虚拟运营商获得物联网转售牌照。在这个“物超人”的时代,物联网连接数或将达到千亿,物联网转售业务增量空间巨大。不过物联网单个设备的通信费用远低于手机用户通信费用,但围绕连接为用户提供的增量价值空间巨大,虚拟运营商若能围绕转售业务,做好连接服务,则可以获得更大的收益。

趋势十六:智能手机市场继续低迷,下半年有望迎来复苏

2022年智能手机市场发展低迷,数据显示,1—9月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8.88%,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21.1%。受此影响,vivo、OPPO、小米等主流手机厂商均呈现负增长,纷纷进行库存调整,并不断探索新的增长点,希望通过冲击高端、进军折叠屏、自研芯片以及发力智能网联汽车,获得逆势增长。

预计终端行业发展低迷将延续到2023年,智能手机出货量将继续下降,换机周期将继续延长,智能手机同质化现象也将延续。但随着供应链价格的下降、高端手机和折叠屏手机市场份额的增长,以及手机影像、游戏体验的持续升级,明年中国手机市场降幅将收窄,这也是小米、OPPO、vivo等厂商继续前行的信心源泉,预计整个手机行业将在今年下半年复苏。

趋势十七:华为业务整体止跌,华为手机存变数

2022年是华为从应对美国不断制裁的“战时状态”逐步转危为安的一年,这一年华为业务整体止跌,新增长动能效应凸显,ICT基础设施业务保持稳定增长,数字能源和华为云业务快速增长,智能汽车部件竞争力和用户体验显著提升。但不可否认的是,海思芯片的无法量产致使华为手机的竞争力锐减,出货量一降再降,华为终端业务仍然在下滑。随着海思芯片库存“归零”,业界纷纷预测,2023年华为或将卖掉手机业务线以减少损失。

2023年是华为在制裁常态化下维持正常运营的关键之年。华为将紧抓数字化和低碳化的发展机遇,优化5G、智能网联汽车、云等业务的资源配置,发挥产业组合优势,实现高质量增长。ICT基础设施业务要积极有为,抓住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机会,实现有效增长;华为云要成为各行各业数字化的底座和使能器;数字能源要在战略机会窗口敢于投入,提升产品竞争力,有效管理全球大宗商品供应不确定性风险;智能汽车部件业务聚焦关键增量部件,力争实现商用规模上量。

趋势十八:芯片产业或将面临更大跌幅,企业纷纷优化产能布局

2022年是半导体产业发展转折蓄势的一年。一方面,终端需求疲软,以消费电子为主的半导体行业进入下行周期;另一方面,5G、汽车、数据中心、工业等领域的芯片需求上升,芯片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加快,芯片企业纷纷优化产品组合,调整产能布局,发力多个“赛道”以抵御市场风险,谋求长期增长。

2023年半导体行业发展趋势依旧不乐观,Gartner预测,2023年芯片公司的收入将下降3.6%,半导体全球资本支出将面临2008年以来最大跌幅。但届时芯片厂商或将在产品、产能、战略方面找到平衡点,可充分应对市场风险;加之5G、自动驾驶、元宇宙等领域创新以及折叠屏等新型消费电子的复苏催化,半导体行业迎来需求增加和升级的长期趋势可以预见。预计2023年半导体产业市场行情有望逐步改善。

趋势十九:企业加速布局,智能网联汽车迎来高速发展期

2022年,在产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链,自动驾驶系统集成、激光雷达、控制决策、算法、AI芯片、智能座舱、CV2X、北斗定位等关键技术自主研发取得突破,已形成与全球领先厂商并跑的趋势,部分产品已经实现前装量产应用,有力地支撑了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

随着智能网联汽车行业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纷纷入局。如终端厂商小米、苹果加大投资造车,OPPO发力车机互联,华为推出了一系列智能汽车解决方案,芯片厂商高通推出座舱芯片、数字底盘,ARM持续推动汽车智能芯片创新……2023年,电动、网联、智能等领域的技术发展将继续深刻塑造汽车行业面貌和激发消费者需求,预计未来5年智能网联汽车的年出货量复合增长率为16.8%,智能网联汽车市场将迎来快速发展。

趋势二十:数据安全更受重视,数据治理措施将不断完善

数据资源是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源动力,随着互联网、5G、人工智能、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技术及产业的不断发展,我国数据量持续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目前我国大数据产业规模已破万亿元。

数据资源的合规、高效流通使用,能充分激发数据要素潜能,赋能实体经济,全面推动数字经济做强做优。2023年,我国将更加重视数据要素的利用与治理,进一步加快数据立法进程及配套措施的完善,促进数据有效流通和开发利用。作为公共数据归集、整合、共享、开放的统一基础设施,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建设将继续加快推进,针对各省数据开放数量、质量、范围,以及数据应用场景、应用质量、多样性方面差距明显的现状,2023年将从制度、平台、应用等方面锚定数据要素规范使用,最大程度促进数据流通和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