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登录 | 注册 | 帮助  

您的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正文

人工智能热潮下的布局趋势

发表于:2018-12-27 作者:麦可思研究 来源:快科技

从2016年3月Alphago打败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以来,人工智能备受瞩目,被喻为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头雁”。各国政府围绕人工智能出台战略规划,高科技巨头加大研发力度,高校也在人工智能领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究竟政府、产业界、高校和媒体怎样合力推动这股热潮?目前中国高校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布局有何趋势?高校新建的人工智能学院或研究院面临哪些契机与挑战?

从三螺旋模式看人工智能热潮的兴起

早在20世纪90年代,社会学博士亨利·埃茨科维兹提出基于麻省理工学院的三螺旋模式。该模式指大学、企业、政府三方在创新过程里密切合作,产生了科技园、孵化器、研究中心等“混生机构”。

这种三螺旋创新模式是50年代斯坦福大学工业园区及后来硅谷崛起的“内核”,也是90年代麻省理工学院成为“创业型大学”的理论框架,可用来剖析这次人工智能的热潮(见表1)。

人工智能热潮下的布局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三螺旋作为一种抽象模型,面对实践的复杂性,其局限性也很突出。其中最具争议性的一个问题为“是否存在第四个行动主体?”例如媒体在这次人工智能热潮里扮演的角色。

美国尽管最早发布相关政府报告,但迟迟未能出台一个人工智能国家战略,这或许与当局政权更替脱离不了干系。高校扮演的角色也更为丰富。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技术攻关与人力支撑,高校还积极发布智库报告,包括斯坦福大学的《2017年人工智能指数》,牛津大学的《解密人工智能的“中国梦”》,清华大学的《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8》等。

人工智能高校布局

截至2018年11月中旬,中国已有33所高校宣布成立人工智能学院或研究院。

从不同阶段来看,2017年7月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之前为个别尝试,仅有3所高校进行探索,北京、上海、广州各一所,在机构命名上存在“智能工程”或“人工智能技术”的差异。

2018年4月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之前为继续探索阶段,地点拓展到陕西、重庆、江苏等地的8所高校,新建机构的名称统一为“人工智能”学院或研究院。《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里明确提出“到2020年建立50家人工智能学院、研究院或交叉研究中心”,这标志着积极布局阶段的开始,半年时间里就有22所高校行动起来。

2018年7月,伴随着28所地方本科与高职院校入选教育部《“AI+智慧学习”共建人工智能学院项目试点学校名单》,这股热潮进入批量建设阶段。

人工智能热潮下的布局趋势

从地域分布来看,高校新建人工智能学院或研究院的重点集中在京津冀(10所)、长三角(9所)、东三省(5所)等城市群。北京与南京各以5所高校领跑,天津与重庆分别以4所与3所紧随其后。

从院校类型来看,前期探索以研究型大学为主,批量建设则将重点转向普通本科与高职院校。

从学科特色来看,目前还是依赖计算机、电子等有技术积累的理工类高校。

从实体单位来看,人工智能学院为主流(18所),研究院略少(10所),两者兼顾的有5所。

从招生体量来看,既有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走“小而美”路线,仅招收本科生80人,研究生40人;也有重庆邮电大学科大讯飞人工智能学院达到上千人规模,计划招生本科1200人,研究生900人。

契机与挑战

从契机来看,长周期的科研投入与跨学科的专家合作意味着高校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引擎作用不可替代。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政策推进更为系统,从国务院的宏观战略到教育部的行动计划,再到批量建设的入选名单。国内高校的主动性与行动力更是惊人,短时间内已初具规模,覆盖多个省市以及各种类型的高校,并带来了高校内部新建学院或研究院这样涉及经费预算、人员编制、招生计划、校园基建等实质变化。

从挑战来看,上述盘点表明目前的布局存在地区差异,武汉、成都等高等教育资源丰富的城市尚未行动起来。交叉学科建设相对薄弱,仅出现在西南政法大学新建的人工智能法学院及法律研究院。企业与地方参与共建的积极性也未充分调动。企业里腾讯最为活跃,在山东、辽宁与广东共建了3所腾讯云人工智能学院。地方共建在盘点里仅有重庆理工大学与两江新区共建人工智能学院这唯一案例。更为重要的一点在于大多数新建人工智能学院或研究院只是揭牌或宣布成立,在2018年正式招生并开始培养的仅限南京大学等少数高校。

由此可见,高校官宣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真正把人工智能相关的科研投入与人才培养落到实处,释放出学科交叉以及产学研协同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