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会质疑AI是时代的未来,也没有人会质疑人才是企业的未来。2017年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到2020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到2025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5万亿元;到2030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万亿元。
作为一项底层科技,AI的影响绝不限于一隅,从人像系统破案到刷脸取款,从辅助诊断到疾病全链路诊疗,从实时同声传译到城市出行方案的优化……每个行业都将接受洗礼,每家企业都将面临重生。
无论是AI专业人才的匮乏,还是其他专业人才对其的陌生,都预示着企业走向未来的过程绝非坦途。
前百度首席科学家、AI公司Landing.ai创始人吴恩达在2018中国人工智能峰会(CAIS)上发言:“一家企业如果想要真正将人工智能融入到工作流程里,那么组织架构需要进行调整:第一步,引入外部AI人才、外部AI资源辅助决策;第二步,利用这些外部资源,培养内部AI团队;第三步,将内部AI团队与各个业务部门结合。”
从这个方向上延伸出去,笔者想对AI时代企业的人才策略提出几点更具体的建议,供菁财的朋友们参考。
端正态度,制定AI时代的人才战略
两年前,还有企业对AI端着不屑一顾的态度,如今这股骄傲劲随着AI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和飞速发展而支离破碎,“恐慌”成了压倒性的情绪——个人恐惧于自己的工作岗位会被AI取代,企业慌乱于自身因无法正确运用AI而被淘汰。
笔者认为,企业需要对AI的到来树立正确的技术心态。
AI不是全知全能的,其应用有一定边界。AI的基础是数据,作用方式是算法,而这个世界上的问题中只有一小部分可以被归类为数学问题,数学问题中又未必都能够求解,有解的问题不一定都能被计算机解决,而如今的计算机还无法突破图灵机的模型……AI的意义在于与大数据的相关性结合,让机器具备感知和认知能力,辅助人类做出更好的商业决策。
企业既要重视AI,又不能对AI过度依赖,而是应该针对具体的市场经济环境和企业自身情况作出评估,估测AI对企业的商业模式(包括供应链、盈利模式等所有方面)有什么影响,本企业在多大程度上需要引入AI,有多少资源可以投入其中,量力而行。
细化到人才管理上,企业就要预计哪些职业适宜用AI代替人工,哪些岗位上AI只是人的辅助,哪些人会成为AI的护理员等,例如对于像前台接待员这样重复枯燥且脑力要求较低的工作,可以交给AI,但品牌公关人员就暂时不行,因为企业遇到的公关危机或许是前所未有的复杂情况,AI的数据库中没有处理此类新问题的模型。
以人为本
促进员工向人机协作思维和大数据思维转化
大数据导致了机器智能产生,计算机把智能问题变成数据问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扩宽企业的认知范围。但企业要时刻牢记:企业价值的输出终端是像消费者和员工、股东这样的利益相关方,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而人(尤其是人脑)的复杂性是现有的神经科学和大数据科学尚且无法透彻理解的。要想更好地实现企业价值,企业的变革核心始终要放在人身上,人的一些特质比如共情能力,将不可或缺。
在人才管理方面,首要任务是帮助员工完成思维方式的转变,让AI与人工相辅相成。以往,员工的思维可能是线性的、规律性的、遵循因果联系的,例如对于“中医对人类疾病的治疗是否有合理解释”这个问题存在很多争议,有人认为“喝中药汤后病症消失”说明中药有疗愈作用,但这实际上只是把时间的前后简单看做因果,无法令人信服。
而在AI的帮助下,我们能够收集到更多数据,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试验和交叉比对,尽可能消除不确定性,离真相更进一步。这是AI提供给我们的数据红利,员工需要认识到数据将来在工作中的地位,全心全意接受AI,并且学会系统的数据分析方法,包括收集、建模、清洗等等。
此外,人类所擅长的是以小数据进行推理,融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日常观察、道德文化背景等,形成价值判断,与以深度学习为基础的AI所能进行的大数据分析刚好能够互补,彼此结合,在完整的行为规划和事项决策中实现1+1>2的效果。此外,人类还能综合应用不同的智能系统,针对不同场景解决不同问题。
因材施教
利用AI为员工建立“能力图谱”
提供个性化培训方案
企业的员工培训目前是从企业角度出发的,根据企业的业务进程来进行。
在将AI纳入企业的管理系统后,通过收集每个员工的教育背景、职业履历、工作表现、事业规划等多方面的数据信息,企业得以为每位员工建立独一无二的能力图谱,识别出员工的强弱领域,再将其性格特点等因素纳入考虑,量身定制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最优的人才选拔和任用。
这样一来,员工培训的中心就不再只是企业一方。这种做法,既能为让企业实现选贤任能,更好地进行分权和人才赋能,又能让员工感到倍受重视,有更强的归属感。
公平高效
让AI来进行绩效评估和薪酬分配
在薪酬分配上,公平和效率似乎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而在AI的帮助下,这一点有望改变。
管理层并不掌握所有人的数据,也无法看到流程全貌,这样做出的人才评估很容易被个人情绪和偏好左右,引起员工不满。企业应该依托AI建立实时全方位人力考评体系。
如前所述,掌握了员工尽可能多数据的AI能在绩效评估时最大程度考虑员工的情况,从而设计出一套适用所有人的体系,或者多套体系,再设定明确规则哪些人适用哪一套。
在使用过程中尽可能保持客观性和理性,剥离部分管理层的偏见,遵从多元化、人性化的共识,同时能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根据员工反馈进行调整。总体而言,这个考评体系规则明确但又不失灵活。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3、4两点能够改善企业和人员间的关系:企业全面记录人才的表现,在绩效评估中更客观理性,建立起人才档案,帮助人才发掘亮点和弥补缺陷,激发出人才的潜力和组织体的活力,从而获得更好的人才投入回报比,在奖惩和薪酬分配上也会更大度——AI帮助企业建立了人才管理的良性循环。
提高警惕
别让幸存者偏差阻碍可持续发展
AI对行业的冲击必定是巨大的,行业大洗牌会让一些企业倒下,也会有一些企业挺过去。能够活过这一轮的企业需要时刻自省,AI的发展会是指数型的。
企业必须不断反思自己当下的成功有多少运气多少实力;现在正确的人才战略明年还适用吗;哪些岗位需要进行AI替代或是加入AI辅助亦或是人工干预;AI处理数据的可靠性有多大,还能继续使用还是需要升级;员工的成长速度能否跟上AI的脚步……
《三体》的作家刘慈欣在一场与企业家潘石屹的对话中提及“大筛选理论”——宇宙中的生物,从低等生物发展到可以一直延续的高等文明,过程中有很多道筛子,每一道筛子都会淘汰一些物种。对于人类来说,第一道筛子是可以自我复制的分子细胞;第二道筛子可能是核战争;第三道筛子,刘慈欣认为很可能就是人工智能技术。
AI就像周期一样无法避免,却只有在合适人才的手中,作为智慧容器的AI才能发挥价值。任何一家渴望基业长青的企业,都要不断探索AI与人才的甜蜜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