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登录 | 注册 | 帮助  

您的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正文

中美贸易开战,双方科技圈将会发生哪些变化?

发表于:2018-04-03 作者:佚名 来源:歪道道

 

中美贸易战拉开架势后,继22日全球资本市场应声大跌,27日晚美股受累于科技股遭抛售,再次尾市急跌,而港股随外围低开,舜宇、瑞声双双走低,腾讯偏软。不过随着26日美国财长姆努钦表示,中美正在进行颇有成果的会谈,A股率先迎来反弹,这可能也要得益于“影响不大”的主流声音。

贸易战走向和谈还是撕破脸皮,现在还不得而知,但在外界舆论备战的氛围下,认清战事扩大带来的影响,理应是最起码的前提。毕竟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向来是贸易战难以避免的后果,一旦中美正式“开战”,这一阴影下的上市公司,估计还能硬撑着“乐观”的纯属少数。

而这两国“战乱”下,中美科技及互联网巨头难免又要开始一段不同以往的商业斡旋,甚至事态扩大后,将有可能直接影响到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各个行业的局势,届时,我们的技术力量是被压制还是激化升级?

现在的剑拔弩张可能只是贸易战的前奏

 

川普一意孤行、我国随即强势喊话,双方剑拔弩张的气势,预示着这场贸易战已经不可避免。虽然群情激愤,国人一副勒紧裤腰带、甚至不买美国货的架势,但有一点需要明确,就目前中美两国公布的征税商品目录来看,这可能只是贸易战的前奏。

在列出的清单中,美国对从中国进口的高性能医疗器械、生物医药、工业机器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航空产品等,实施加征关税行动。

这份清单直观透露出两个问题,一则,川普的目标对准了中国高新技术行业,同时这部分也是中国2025制造的发展主要内容。换句话说,我们鼓励与外资企业展开合作,或者直接并购获取核心技术,从而打通我国制造业通往产业链中上游的路径,而美国只是想遏制这种趋势,这也是发动这场贸易战的核心目的之一。

二则,川普还不敢触碰占美国进口比例最重的个人消费品,因为在所有中国对美出口额大于50亿美元的消费品领域里,中国所占份额都大于三分之一,若进一步提高关税实际上将等同于向消费者征税,这可能是美国民众不能允许且可以直接反对的,毕竟美国是民主国家。

与之相对地,我国终止减税的商品其实也没有触及到美国的腹地。

比如大豆。美国超过六成的豆类出口至中国,但这项贸易却仅占中国消费量的12%左右,若是“战事”紧张,我们选择的报复性关税必然包括大豆。所以说,其实目前中美贸易战存有很多缓和的余地。

值得注意的一点还有,虽然川普相当任性地打起了贸易战,但美国国内在国际贸易领域给予总统的授权,实际上有诸多限制。比如“最多150天,最高为15%的关税,或者实施进口数量限制,或者同时采取上述两项措施”,而川普大选时“向中国产品征收45%的惩罚性关税”的承诺,本身就不在合规范围内。

当然这两份清单的对比,其实还是暴露了基于国内经济现实,我方存在一定弱势,毕竟在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工业机器人等产品领域,由于门槛较高,找不到可以替代美国的新市场,而美国出口的坚果、猪肉却可以转移到别国。但我方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依旧有一战之力。

在最坏情况下,美国可能会对包括服饰和科技产品在内的各类中国商品征收额外关税,而我国自然也会将目标转移到半导体制造、智能手机、汽车零件、信息技术等各个领域。若是如此,必将导致中美科技及互联网公司之间产生新一轮的力量博弈,届时,哪些行业可以背水一战?哪些公司又首当其冲或幸免于难呢?

更核心一点,这场贸易战的代价究竟会转移到谁身上?

苹果与亚洲供应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对我方而言,美国在华有庞大业务及利益关系,或是渴望进入我国市场的科技公司,或许是牵制美国的最大杠杆,当然相应地,这部分企业也可能是贸易战的直接“牺牲品”。比如苹果,在全球估值排名靠前的行业巨头中,中美两方多以提供互联网服务为主,像腾讯、谷歌等公司,不会受到关税直接作用,最多是被美方阻止海外并购,所以,苹果拥有的潜在威胁反而最大。

而且不管中美两方如何动作,所引起的连锁反应都有可能波及到苹果。

一方面,川普打贸易战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求企业赴美投资、增加就业,如果加税的范围不仅仅针对大陆,苹果的生产成本将大大增加。举个例子,鸿海精密占到苹果成本的三分之一以上,如果加征25%的关税,苹果来自这些供应商的成本将会上升22.7%。而且像海力士这种二级供应商,通过影响英特尔进而也会转嫁到苹果身上。

而我国一旦反击,本就受华为威胁的苹果,在国内市场的处境估计会更为艰难。但这种情形对我们来讲未必是好事,一则,以苹果的业内地位,它一定会向供应链施压,借以转嫁高昂成本,换句话说,像富士康这样的亚洲供应商,有可能是这场力量博弈中的最底层,一旦其利益受损,将直接影响上万人的就业问题,这是整个国家都难以承受的结果。

二则,苹果在中国受限、华为也将被美国压制,这是不是意味着三星将成为最大受益者?若是如此,倒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倒逼国内半导体升级,可能吗?

 

除了苹果,英特尔、高通、美光和博通这美国四大半导体巨头,因为要仰赖中国的市场,所以如果美国继续强势引起我方激烈反扑,这一美国对外输出最成功的行业,将遭受毁灭性打击。而且据相关数据显示,美国1/4的芯片出口流向中国,但相反地,这仅占中国集成电路进口总额的3.8%。

这背后看似我们掌握了很大的主动权,只要能从本国或其它国家找到代替品的话,但实际上这一可能性需要直面和跨越的,是我国长久以来在智能产品产业链上的长期短板。

据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统计,2016年本土芯片自给率为25%,且预计未来三年自给率仍不到30%。以智能手机行业为例,仅高通一家就通吃国内中高端芯片市场,而海思和展讯的芯片出货量市占率大约为5%和7%。

若是贸易战波及芯片进口,在中低端市场上,国内手机品牌或许会将联发科作为替代,但像小米这样用惯了高通芯片的品牌,不可能完全转移方向。更何况,现在所有手机厂商都在向中高端转移,不是说高通涨价了,他们就会退而求其次,如果真是这样,怕是整个智能手机行业都要倒退一大步。

到最后,智能手机成本增加,谁将为此买单?当然,贸易战可能也会是我国推动芯片国产化最好的理由,但技术的差距不是一些优惠政策就能补齐的。

阻截国内资本收购,锁住国内技术力量?

 

从特朗普上台后,他曾多次公开表示国内资本并购美国企业所带来的技术和安全隐患,这次贸易战无论走向如何,这个问题似乎都不太好解决,也就是说海外收购很可能进一步受限。

可现实是,我们自诩世界工厂,实际上更准确的应该是高级代工,若想尽快改变这一现状,最便捷的途径就是海外并购。以工业机器人为例,我国虽是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市场,但国内超过七成的市场被国外机器人占据。而且我国工业机器人出口单价明显低于进口单价,2016年进出口单价分别为16300美元/套、5100千美元/套,2017年进出口单价分别为15300美元/套、7600千美元/套。

这种行业困境主要是因为其核心技术被美日德等国扼制。

再看人工智能这一技术风口,虽说我国有可能借此弯道超车,可目前在软硬件开发上,核心技术还是集中在美国公司手中,比如芯片技术以及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等算法研究。有数据显示,从2012年至2017年7月,在全部79家AI公司收购中,66家被美国公司收购,只有3家被中国公司收购。这其中差距多多少少和中美人工智能发展状况对比有关。

中国制造毕竟还处于崛起初期,埋头苦干不比开放包容。

这场贸易战固然打得是人心所向,但客观来讲,在可预见的风险下,我们还是处于相对不利的状态,尤其是相比国内结构性失业等重大隐患,贸易战对美国而言,更多的是影响跨国集团的核心利益,还有导致国内民众消费成本提升。

当然,这点或许就是美国对中国实施贸易战的风险之一,川普一旦影响了美国人的生活水平,引起大规模抗议,这个贸易战就有可能难以进行。但这点在我国不存在,内部稳定长久是我们对外反击的“根基”。

所以即使打了,孰胜孰负也是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