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潮流的到来,都不乏奔走相告的玩家。
数字化转型同样如此。如今,人人都在谈企业数字化、谈转型。从媒体、咨询公司、IT厂商再到广告传播服务商,行业链条上的每个组成者,推杯换盏间就能道出个一二。有的说“数字化转型实际上就是对业务过程进行的重塑”,又有企业认为“创建和交付数字化服务”是推动转型的关键动力。答案很多,但似乎又没有一个答案能解释清楚。
那么究竟何谓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转型为什么突然间上升到行业瞩目的高度?
笔者认为,与其给出无数个版本的文字组合方式,或许,我们更应该将话筒交给一线执行者手中。
(以下为中钢集团信息管理部总经理李红《数字化转型重塑企业信息化使命》的主题演讲,笔者进行部分整理。)
何为数字化?何为“数字化转型” ?
关于如何解释数字化转型,我们应先明白“数字化”这个概念。
最近两年,“数字化”悄悄替代了“信息化”,不再是新兴词汇,从各种定义中,我们可以得出数字化所指:即把模拟数据转化成0和1表示的二进制代码,需要或涉及计算机技术的使用。
信息化时代,因为技术手段有限,对于一个客户、一件商品、一条业务规则、一段业务处理流程方法,我们只能以数据的形式人为的录入下来,大量依靠关系数据库:表(实体)、字段(属性),把这所有的一切一切都变成了结构性文字描述。
而如今,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一系列新兴技新在经历了前期摸索式发展,并逐渐向产业和行业下沉后,我们大可利用这些技术把现实缤纷世界在计算机世界全息重建。现实世界什么样,我们就有能力把它在计算机的世界里存储成什么样。
————这就是数字化。
而“数字化转型”便是基于IT技术所提供一切所需要的支持,让业务和技术真正产生交互而诞生的。
比如海尔,通过对传统生产模式的颠覆与升级,打造按需设计、按需制造、按需配送的互联工厂体系,使整个制造过程实现高度的柔性,满足个性化定制的需求。
比如红领服饰,打造智能工厂,进行数字化运营使其能够快速完成从设计、成衣制造、人工熨烫、折装、吊挂,甚至是自动化分类及装箱的整个流程,让一周新货上架两次成可能,极大降低产品库存量。
具体而言,数字化转型包括三个方面:
“转换”——从传统的信息技术承载的数字转变成“新一代IT技术”的数字,实现技术应用的升级;
“融合”——从实体状态的过程转变成信息系统中的数字、从物理形态的数字转变成虚拟形态的数字,打通全方位、全过程、全领域的数据实时流动与共享,实现信息技术与业务管理的真正融合;
“重构”——适应互联网时代和智能时代的需要,基于数字化实现精准运营的基础上,加快传统业态下的设计、研发、生产、运营、管理、商业等的变革与重构。
数字化转型为何成为当前热点?
全球知名调研机构IDC此前曾对2000位跨国企业CEO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到2018年,全球1000强企业中的67%、中国1000强企业中的50%都将把数字化转型作为企业的战略核心。对于传统企业尤其是传统的中小企业而言,数字化转型已经不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道生存题。
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数字”视为核心资产、新资源和新财富。究其根源,数字化转型无非是产业转型升级,抢占新的竞争制高点的有效助力。而这背后的驱动力,一方面是技术,即新一代IT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则是产业驱动,即全球性产能过剩。
在工业时代,中国处于后发地位,很多中国企业通常处于产业链下游,核心技术和专利积累薄弱,最终只能依靠规模效应和低价竞争来取胜,所以造就了很多庞大但不强壮的制造企业,只能寄望于外部市场需求旺盛,通过不断压缩原料和人工成本来续命。
而如今,企业发展的重心早已发生变化,规模与成本不再是制胜的法宝,产能过剩问题集中爆发。过去的商业模式,是企业生产什么消费者就得买什么,但未来有可能则会变为消费者需求什么企业生产什么,这对于企业的业务模式和流程,将带来颠覆式的改变。
供给侧改革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优化产能、提升价值。但当企业真正去践行供给侧改革时会发现困难重重,消费者的需求多样而且多变,如果像过去一样凭感觉、凭经验去做研发、生产与销售,似乎消费者并不容易埋单。
数字化转型正因此应运而生,发展数字经济“数字经济”也因此被我国政府确认一种重要的经济形态和创新增长的新动能,也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支撑。(数字经济的构成包括信息技术产业的产值、建立在信息技术支撑和应用上的传统产业增值部分和基于信息技术催生的新业态、新经济和新模式所创造的价值。)
“数字化转型”赋予了企业与CIO新的使命
过去,传统企业信息化建设往往是在既有的业务和管理模式基础上,用信息技术提升效率、改善流程。
而“数字化转型”对于传统企业信息化建设而言,不仅仅是企业自身的状况、数字化转型实施环境和成熟度,包括人、投入产出、知识与能力、财务、企业文化是否能接受或适应转型等进行分析和考虑,对标行业标竿,制定每一个阶段的目标和终极目标。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型、甚至颠覆:
发展理念转型:数字化转型的精髓是以客户需求为“主导者”,从外部需求“倒逼”内部变革,深入贯彻“互联网+”战略实施;相应,企业发展的价值观和战略导向要从过去产能驱动型转变为数据驱动。
领导力转型:企业决策者要成为数字化转型的“引领者”,决策观念要从经验判断向“数据说话”、“智慧决策”转变。
组织结构转型:要尽快破除传统上业务与信息技术之间存在的界限和“鸿沟”,成立新型的数字化机构,作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推动者”,实现“融合创新”,重构企业的业务组合、协同方式和管理层级。
运营管理转型:要比照工业4.0的理念,以推动核心业务的数字化转型为目标,打通“横向、纵向和端到端”三大数据流,实现从设计到服务,从客户到生产、从前端到后端的“数据互联互通” 能力。
技术能力转型:要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云计算”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为数字化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着”角色。
外部合作转型:要从控制和占有物质资源(股权、资金、技术和市场)转变到共享“数字”、共创“数字生态”
每个行业、每个业务都有各自不同的状况,对数字化转型有各自不同的需求。这不仅意味企业的IT部门需要自我转型,必须对业务以及业务目标有深刻的认识,对新技术提出实际的落地应用,与业务说共同的语言,也让整个数字化转型服务或咨询服务行业迎来更大的挑战,需要既懂科技又懂业务和商业模式的专家针对这些不同的状况进行分析,并为客户提供合适的解决方案。
因此实施数字化转型,CIO不仅是“技术使能者”,更应向“价值赋能者”转变:
战略思维:适应企业战略性的数字化转型需要,拓展变革思维的视野,从单纯的技术思维向全局性复合型思维转变。
产业思维:适应企业“核心业务”数字化转型的需要,助力“融合发展”,从技术专家向跨界专家转变。
商业思维:适应企业营销方式和客户服务“平台化”转型的需要,信息技术服务从面的向企业内部向面向社会转变。
管理思维:适应企业组织、流程和管控模式数字化转型的需要,助力企业扁平化、去中心、平台化等互联网模式转变。
数字思维:适应 “数字化企业”的转型需要,技术服务更敏捷、更简化,从功能构建的适能者向值实现的赋能者转变。
写在最后
如今的世界,技术趋势正在共同努力推动彼此前进,形成一个无法抗拒的巨大变化,改变无处不在。快速变革的技术、层出不穷的概念,无时无刻重构着企业的运作模式。数字化转型的当下,或许,CIO更需思考的是,“技术正确如何推动商业正确”这个永无止境的话题。